女子口臭5年查出癌症前病变! 身体释放的求救“信号”, 这六种人更需要查一查→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4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口臭的问题,但很少有人把口臭和胃癌联系起来。近日,一位年仅28岁的女生,被口臭困扰5年没有重视,结果发现时已处于胃癌前病变阶段,她的父亲也因口臭检查出胃癌。

28岁女生口臭5年

查出胃癌前病变

据河南都市报道,河南女生洋洋(化名)今年28岁,已经被口臭困扰了5年,但没有引起她的重视。日前,在一次体检时她查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,进一步胃镜检查结果更显示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”,这已处于——胃癌前病变的阶段。

她的父亲51岁,也因为长期口臭没有重视,也没有及时体检,最终查出胃癌。目前父亲术后6个月,正在恢复中。她的妹妹,也检出幽门螺杆菌,肠胃有明显的不舒服。

洋洋查出胃癌前病变后,反思自己上大学时频繁点外卖,饮食长期重油重盐、嗜辣成性。确诊三四个月后,她的体重骤降了30斤。

管住嘴!常吃这类食物,感染幽门螺杆菌几率大增加

感染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癌等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“一类致癌物”。我国《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中也明确指出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。

为什么同样一起吃饭,有的人会感染幽门螺杆菌,而有些人则不会?2024年《食品科学与营养》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:日常饮食中“超加工食品”吃得越多的人,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也就越高,最高可增加2.17 倍。

研究分析了150例病例和302例健康人的饮食数据,其中超加工食品来源包括:糖果和蛋糕、非乳制饮料、乳制饮料、加工肉类和快餐等。研究人员认为,常吃超加工食品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的原因,主要是其高盐、高碳水以及加工过程。

1. 高盐:超加工食品通常含盐较多,长期大量摄入盐会破坏胃的黏膜屏障,更有助于增加幽门螺杆菌的定植。

2. 高碳水:超加工食品中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(例如含糖饮料),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,因为它延长了胃酸化时间,增加了尿素内流和细菌的氨生成。

3. 慢性炎症:炎症的存在,也是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有利条件;超加工食品在许多慢性炎症疾病中发挥作用,例如代谢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。

4. 加工过程:有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吃的快餐和油更多。除了快餐的成分(钠、糖、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)因素会增加风险外,不当的食物处理、不良的卫生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传播,也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有关。

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,记住这8点

1. 尽量使用公筷公勺

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制是预防幽门螺杆菌“口-口”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尤其是与家人、朋友在外聚餐时,使用公用的筷子、勺子来取菜,避免直接用个人筷子在公共菜盘中夹取食物。如果条件允许,实行分餐制(每人一份)是最理想的方式。

2. 避免口对口地喂食

一定要告诉家里看孩子的老人,绝对不要将食物咀嚼后再喂给孩子,不要“口对口给孩子喂食”(这点一定要转给家里的老人看!);同时避免直接亲吻婴幼儿的嘴唇,确保喂食婴儿的奶瓶、奶嘴、餐具彻底清洁消毒。

3. 家中餐具定期消毒

定期对家庭餐具进行消毒,特别是家中有感染者时。煮沸(100°C,10分钟以上)或使用合格的消毒碗柜是有效的方法。

4. 刀具砧板生熟分开

处理生食(尤其是肉类、水产)和熟食的砧板、刀具要严格分开,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晾干。

5.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

饭前便后彻底洗手, 用肥皂(或洗手液)和流动水认真清洗双手至少20秒,特别是在进食前、准备食物前、如厕后;同时不要共用牙刷、水杯等个人物品;纠正咬指甲、吃手等不良习惯(尤其儿童)。

6. 定期口腔清洁检查

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口腔内细菌的定植。早晚刷牙、定期洗牙(每半年到一年),减少牙菌斑(口腔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“藏身地”)。

7. 家人感染及时筛查

如果有家庭成员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,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及时去检查,并同步接受治疗;家人感染治愈后需复查,避免重复感染。

8. 保持均衡健康饮食

正如上述研究中指出,日常生活中尽量选择健康饮食。多吃新鲜蔬果,少吃高盐、腌制食品,规律作息,减少胃部刺激(比如长期酗酒、熬夜)。